新聞中心
News Center軌道鐵路的站臺邊緣、道岔區域、檢修通道等位置,常需要安全光柵來監測人員或物體入侵,保障列車運行和檢修安全。但鐵路環境特殊 —— 振動大、粉塵多、溫差變化劇烈,安全光柵難免會出現一些 “小脾氣”:突然報警、檢測失靈、數據不準…… 這些問題看似棘手,其實大多能通過針對性排查解決。
軌道旁的安全光柵最讓人頭疼的,莫過于毫無征兆的頻繁報警,既影響正常運營,又可能讓工作人員對報警產生 “麻木感”。常見原因和解決辦法有這幾種:
(一)振動導致光路偏移
列車經過時產生的強振動,可能讓光柵的發射器或接收器輕微移位,光束對準精度下降,出現 “虛警”。
· 排查:用水平儀檢查安裝支架是否傾斜,觀察接收器指示燈(正常應常亮,偏移時會閃爍);
· 解決:將支架與地面的固定螺絲換成膨脹螺栓,支架與光柵之間加裝橡膠減震墊,減少振動傳遞。某高鐵站的站臺光柵曾因振動每天誤報 10 余次,加固后每周誤報不超過 1 次。
(二)粉塵與水汽遮擋鏡頭
鐵路沿線的粉塵、雨雪天氣的水汽,會附著在光柵鏡頭上,遮擋部分光束。
· 排查:擦拭鏡頭后若報警減少,說明是遮擋問題;
· 解決:定期用壓縮空氣吹掃鏡頭(每 3 天一次),在多雨地區給光柵加裝防雨罩,鏡頭貼防霧膜。
(三)強光或電磁干擾
正午陽光直射接收器、附近接觸網的電磁輻射,都可能干擾光柵信號。
· 排查:遮擋陽光或遠離電磁源后,若報警停止,可確認干擾類型;
· 解決:加裝遮光板避開直射陽光,選用帶電磁屏蔽功能的光柵(線纜用屏蔽線,外殼接地)。
相比誤報警,檢測失靈的隱患更大 —— 人員誤入危險區時,光柵毫無反應。這種情況多與設備老化或安裝問題有關:
(一)光束間距過大,漏檢細小物體
道岔區域的光柵若光束間距≥50mm,可能漏檢小型工具(如扳手)或兒童的手。
· 解決:換成 20-30mm 間距的光柵,確保 10cm 以上的物體都能被檢測。某鐵路檢修段曾因舊光柵間距大,沒發現掉落的扳手,差點被列車碾壓,更換后再沒出現類似情況。
(二)線路老化或接頭松動
長期振動可能導致線纜接頭松動,或線路被鼠咬、腐蝕。
· 排查:檢查線纜是否有破損,拔插接頭看是否接觸不良;
· 解決:更換耐候性強的線纜(如鐵路專用耐寒電纜),接頭處用防水膠帶密封,定期(每季度)檢查線路導通性。
(三)光柵未與列車信號聯動
部分場景下,光柵需與列車進站信號聯動:列車接近時,光柵防護范圍擴大;列車離開后,范圍縮小。若聯動失效,可能出現防護 “真空期”。
· 解決:檢查通訊接口(如 RS485)是否正常,重新調試聯動程序,確保信號同步。
應用場景 | 高頻問題 | 解決對策 | 維護周期 |
站臺邊緣 | 人員靠近誤報警 | 調整防護距離(留 30cm 緩沖),用人體識別算法 | 每周檢查算法參數 |
道岔區域 | 振動導致光路偏移 | 加固支架,用防震型光柵 | 每月校準光路 |
檢修通道入口 | 雨雪天氣檢測失靈 | 加裝加熱除霧裝置,IP67 防護等級 | 每兩周檢查加熱功能 |
列車清洗線 | 高壓水沖洗損壞設備 | 用防高壓水光柵(IP69K 防護),加裝擋水板 | 每次清洗后檢查外殼 |
定期校準光路:每月用激光投線儀檢查發射器與接收器是否對準,確保每束光都能精準投射到接收端;
測試應急響應:每季度模擬人員入侵(用木板遮擋光柵),觀察是否在 1 秒內觸發報警并聯動設備停機;
清理周邊環境:及時清除光柵附近的雜草、堆積物,避免遮擋光束或影響散熱。
軌道鐵路感應安全光柵的問題,多與復雜環境和高頻振動相關,解決的核心是 “選對設備 + 精準維護”。選防震、抗干擾、高防護等級的光柵,再配合定期校準和針對性維護,才能讓其穩定發揮防護作用。
安協鐵路專用安全光柵采用防震結構,支持 IP67/IP69K 防護,適配站臺、道岔等多場景。訪問官網(www.wvufootballtickets.com)可獲取《鐵路安全光柵維護手冊》,或聯系技術團隊提供現場故障排查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