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News Center在汽車焊接車間,機械手臂揮舞著焊槍,以每秒 1.5 米的速度完成點焊作業;電子廠的裝配線上,六軸機械手精準抓取 0.5 毫米的芯片,重復著毫米級的裝配動作。這些高效運作的機械手,一旦與人員、設備發生碰撞,輕則損壞工件,重則導致設備停機甚至人員受傷。安全光柵技術憑借 “非接觸式檢測”“毫秒級響應” 的特性,成為機械手防碰撞檢測的核心方案,既能守護安全,又不拖慢生產節奏。
機械手的碰撞隱患往往藏在人機交互最頻繁的環節,常見有這三種情況:
(一)人員誤入工作區
操作員為取掉落的零件、調整工裝,可能下意識伸手進入機械手運動范圍。某汽車零部件廠曾發生過這樣的事:操作員伸手去撿滾到機械手下方的螺栓,剛好機械手完成作業回撤,手臂被輕微夾傷。這類碰撞的風險點在于 —— 人員進入往往是突發的,而機械手按預設程序運動,毫無避讓意識。
(二)工件或工具卡滯
當抓取的工件脫落、工裝夾具卡滯時,機械手可能帶著異常負載繼續運動,與周邊設備(如傳送帶、貨架)碰撞。某家電廠的碼垛機械手曾因紙箱堆疊歪斜,抓取時帶動整垛紙箱傾斜,最終撞向旁邊的料架,導致 20 分鐘停機清理。
(三)多機械手協同干涉
在復雜裝配線上,多臺機械手可能在交叉區域作業(如 A 機械手遞料給 B 機械手),若信號延遲或程序出錯,可能出現 “搶位” 碰撞。某發動機裝配線的兩臺協作機械手,曾因通訊故障導致運動軌跡重疊,抓手相撞造成 5000 元的部件損壞。
安全光柵為機械手筑起一道 “無形的防護墻”,通過三重技術邏輯實現防碰撞:
(一)動態防護區域:給機械手劃 “安全圈”
在機械手工作半徑外,用安全光柵圍出多層防護區域:
· 預警區(距離機械手 1-1.5 米):人員進入時,光柵觸發聲光報警,同時給機械手控制器發信號,讓其降速至原速度的 30%;
· 危險區(距離機械手 0.5-1 米):人員進入時,光柵立即輸出急停信號,機械手在 0.1 秒內停止運動,關節處的剎車裝置鎖死,避免慣性滑動。
這種 “分級防護” 比傳統的 “一刀切” 停機更靈活。某手機組裝線的測試顯示:用分級防護后,因人員短暫進入導致的停機時間減少 60%,生產效率提升 12%。
(二)物體輪廓識別:區分 “人與物”
普通光柵遇到任何遮擋都會觸發防護,但機械手工作時,常有物料、傳送帶等通過防護區。安全光柵的 “智能識別算法” 能解決這個問題:
· 通過分析遮擋物的輪廓特征(如人體的不規則形狀、物料的規則外形),區分是人員肢體還是正常通過的工件;
· 只對人體觸發防護,對物料、工具則 “放行”,避免頻繁誤停。
某食品包裝線的碼垛機械手,用普通光柵時因紙箱通過頻繁誤停,換成帶輪廓識別的光柵后,誤停次數從每天 15 次降到 0 次。
(三)多機聯動:讓機械手 “互相提醒”
多臺機械手協同作業時,安全光柵可接入同一控制系統:
· 當 A 機械手的防護區被觸發,系統會同步通知周邊 3 米內的 B、C 機械手,讓它們暫停或調整軌跡;
· 光柵與機械手的編碼器聯動,實時獲取各軸位置數據,一旦檢測到軌跡可能重疊,立即強制干預。
防碰撞技術 | 響應速度 | 對生產效率影響 | 適用場景 | 成本水平 |
安全光柵 | ≤20ms | 小(分級防護) | 人機交互頻繁的場景 | 中 |
碰撞傳感器 | 50-100ms | 大(碰撞后停機) | 純機械作業、無人員區域 | 低 |
視覺系統 | 30-50ms | 中(需算法處理) | 高精度、復雜環境 | 高 |
(一)按機械手類型選參數
· 小型協作機械手(負載<5kg):選光束間距 20mm 的光柵,防護高度 1.2 米即可,兼顧靈活性;
· 大型焊接機械手(負載>50kg):需光束間距 10mm(檢測更精準),防護高度 2 米,覆蓋整個運動范圍,且光柵要抗弧光干擾。
(二)安裝位置 “寧大勿小”
防護區域需比機械手最大運動范圍大 20%:比如機械手伸展最大半徑 1.5 米,光柵防護圈半徑應設為 1.8 米,預留緩沖空間。某工廠曾因防護范圍剛好等于機械手半徑,導致操作員手臂伸出的瞬間才觸發停機,險些碰撞。
(三)聯動信號要 “雙保險”
光柵的急停信號需同時接入機械手控制器和總控系統,避免單一線路故障導致防護失效。布線時遠離強電電纜,防止電磁干擾信號傳輸。
機械手防碰撞檢測的核心需求是 “安全與效率平衡”,安全光柵技術通過動態防護、智能識別、多機聯動,完美適配這一需求。它不像碰撞傳感器那樣 “被動挨撞”,也不像視覺系統那樣成本高昂,成為工業機械手最實用的安全方案。
安協針對機械手推出專用安全光柵,支持 10-20mm 光束間距,響應時間≤15ms,適配協作機器人、焊接機械手等多場景。訪問官網 (www.wvufootballtickets.com) 可獲取《機械手防碰撞方案》,或聯系技術團隊現場模擬測試防護效果。